發布時間:2018-03-27 來源:www.bqs54.cn作者:創客匠人閱讀:0
教育一直是國人關注的重點,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愈加深入人心。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人們接受教育的方式多樣化,在線教育、知識付費等形式迭代。教育行業小程序的上線,更是突破了傳統教育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讓教育和學習無處不在,隨時開啟。
那么,小程序是如何顛覆傳統教育行業的呢?
一家教育機構可以利用小程序,開發出一家在線教育機構所需的全部產品功能:
1、開設APP網校;
2、課程的在線支付、優惠券、購物車;
3、學員信息管理;
4、在線錄制的視頻課。
在微信出現之前,傳統教育機構是怎么招生轉化的呢?首先是對外發布商業廣告,學員看到廣告后,會打電話咨詢,銷售后續進行跟蹤回訪,記錄學員檔案,約學員到校咨詢,進而轉化付費成單。用一張圖來表達,就是這樣:
機構的廣告投放,帶來的流量,最終轉化為一個個潛在學員的手機號碼,存儲在CRM系統當中。所以,使用上述模式進行招生的機構,和用戶產生連接的方式就是傳統的電銷。
而在今天,我們結識一個人,首先可能是互加微信,而不是交換手機號。因此,在當今資本市場,擁有100個家長的微信比擁有100個家長的手機號更值錢。因為,用戶正在逐步對電銷產色免疫,很多機構在逐步轉型運用以下招生模式:
把流量沉淀到微信上,就和沉淀到自己的CRM系統上一樣,都是機構自己的流量陣地。
目前,機構微信運營與互聯網教育平臺型公司的組合流量玩法,如下圖:
很多平臺型的互聯網教育公司,都開辟了個體老師和教育機構入駐的板塊,希望實現上圖中的流量邏輯,例如騰訊課堂、滬江等。
入駐機構和老師的流量回流能占到平臺型公司相當大一部分流量構成。上述流量模型,很多中小機構和老師還是愿意參與其中,因為:
中小機構和老師比較依賴平臺型公司提供的直播、錄播等工具;
中小機構和老師缺少品牌信任背書,希望在平臺上積累信用評價;
平臺具備一定的招生能力。
但是,這樣的流量邏輯也存在一些天然的問題:
1.平臺型互聯網教育產品對剛需學習用戶的吸引力有限,決定了其自帶流量有限。
2.教育行業的數據敏感性強于其他行業,導致機構和個體老師不愿將自有流量帶至平臺。
上述正面的3點正收益和2點“負面”問題,反復博弈,勉強支撐著平臺型互聯網公司的流量運轉,也決定著平臺型產品始終難以迎來流量爆發式增長。
微信小程序的產生,可能會導致這一流量循環的徹底瓦解。
在小程序出現之前,教育機構或者老師要從平臺上獲取流量,導入自己的微信流量陣地,并不太影響流量回流至平臺,因為他們比較依賴平臺的教學工具。小程序產生后,機構很可能將工具層(直播、錄播、買課、學員管理)放在小程序中實現。
小程序將抽空平臺型產品的工具價值,平臺型公司僅剩下流量和招生價值。
一旦工具價值被抽空,流量回流至平臺的鏈條斷裂,意味著平臺必須源源不斷地產生新流量,來“喂飽”平臺上的機構和老師。但是,這是非常困難的。而微信將成為流量黑洞,對外來的流量只進不出。用一張圖表示新的流量邏輯:
小程序的開發成本遠遠低于APP。預測未來越來越多的機構會擁有自己的小程序,從而導致平臺型公司的流量會越來越難以為繼。當所有的機構都駐扎在微信,內容都沉淀在微信,平臺型公司還能指望依靠內容豐富性,獲得用戶流量嗎?
有一些平臺型互聯網教育公司,為了滿足客戶需求,還在不斷的加強平臺產品與微信場景的連通性,其實是在給微信在教育場景下的終極收割做嫁衣。
微信小程序勢要頂替所有APP,勢必會加快更新升級速度。接近10億的微信活躍用戶,接近70個流量入口,決定了小程序的勢不可擋,如果你無法抗拒它,就要盡快入局小程序!